這是一篇題材範圍遠遠大於中國的文章。或許我不該將它歸類在中國隨記系列之下,但你懂的,沒必要為這篇文章特地開一個葛蘭特李的世界隨記。
最近很多人叫我更新部落格,從上一篇七月一日到今天也兩個月,期間,我不是不想寫,打開過筆電打了幾篇,但題材的深度跟閱讀的有趣程度,我自己讀了五秒都想闔上電腦洗洗睡。
直到剛剛,八月29日16:25分在天河區中信大廈內的一間小書店看到一本書,”永恆如新的日常設計”,我腦洞大開。一瞬間,腦袋像是新鮮血液流過筋脈穿過宇宙般的感覺;一瞬間,五百個想法在腦子裡面轉;一瞬間,我想到了我這次部落格要寫的主題是什麼。
空間差異對人類行為的影響。
乍聽之下感覺很虛,你可能會想,我們所有人不是都活生生的活在同一個空間嗎?!空間是可以切割的。光是一天24小時的時間裡,我們就處在多個不同的空間,從自己的房間,家裡、到學校教室 、辦公室座位、便利商店賣場,到一個地區,到一個城市,再延伸到一個國家,空間,可大可小,因人事物時間不同而相異。
從大的角度來看待空間,以國家的角度來說,論總面積,中國是世界第三,美國第四,兩者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左右,但人口的比例是13億比3億,約4:1。這4:1的差距所有人類日常生活食衣住行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當然價值觀也包含在內。
在中國,大部分的人是居住在公寓或是大樓裡面,樓相比鄰,一個小區有200、300戶人家是稀鬆平常。但在美國,大部分的人是一戶人家三五個人住在自己房子裡面(House),一個House有三層樓,1樓2樓以及地下室停車場,前面加個庭院,一個人能過活動使用的空間很寬敞。
因為能使用的空間有差,每當要買雜貨或是食品,因空間而衍生的消費者行為差異就產生。在中國,若住在不太偏遠的市區,一個星期可以走去超市或是市場買好幾次的新鮮雜貨,非常方便。但在美國,常常一買就是一、兩個星期的存貨量,通常,會買罐頭等易開罐食品來把冰箱塞的滿滿滿的,這在中國或是台灣相對比較不常見。
空間的差異演伸到了購物商場,美國的暢貨中心或是一般的零售中心,所佔的面積較大,相對購物起來的舒適感就好的多。此外,美國的零售中心,我指的是一般品牌的零售中心,無論陳列或是顏色的使用搭配,也不會給人這麼擁擠的感覺。
空間的差異延伸到了一個地區呢,舉個例子好了,2007年的時候我在美國Minnesota的St.Paul當小留學生。北大荒的Minnesota非常寒冷,人口密度低,那時我去語言學校的路上,來回約20多分鐘,10個block,我一般遇到不到十個人,每一個人都會親切的微笑跟我說: “How are you doing?” 就算沒有開口,也會微笑加點頭示意。我把這個表示禮貌的方式帶回台灣,在我家附近的一條街上,不到100公尺,就遇到超過10個人,我見到每個人都微笑兼點頭,他們的反應呢?不是瞪著我就是覺得我是怪人。台北超高密度的空間加深了人們的距離感,也改變了人們最基本的招呼行為。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台灣的鄉下地區,很多老一輩的人還是會很有禮貌的對不認識的陌生人微笑打招呼的。
空間的差異也可以衍生到體育競技的不同。我是一個很喜歡去體育館自己練球的人,在美國,24/7/365隨便開個車就可以去自己練習投籃或是打pick up game。但在中國甚至台灣,因為空間的限制,通常都是需要一群人早早的就把場地給定好,再一起去打比賽。我想過一個問題,若中國或是台灣的人口密集程度沒這麼高,一個人能夠使用的設施次數跟時間相對增加,練習的質量增加,自然球技也會變強。
空間,也影響著我們對聲音的感受。對習慣居住在市中心的人而言,馬路旁邊的汽車喇叭鳴笛聲以及人們吵雜的交談聲,已經習慣性地充斥著他們的生活,成為他們生活空間的一部分。但對著在郊區的人而言,安安靜靜毫無干擾雜音的空間,是他們所習慣的。有個從小在大城市長大的朋友,有一回搬到偏遠的鄉下地區去度假,發現自己晚上睡覺竟然會耳鳴,因為太安靜了,不習慣。
空間不僅是侷限在實體居住的地方,設計,也跟空間有關。
會不會覺得中國、台灣、日本的平面設計很複雜?!一個平面設計,稀哩叭拉的要放八百個字在裡面,字自多就算了,簡體、繁體、平假名、片假名較英文書寫複雜的多,擠在一塊,看了就累。如果不信,可以打開網路,隨便搜尋一些世界品牌的網站,往往都是用中文或是日文翻譯的會看起來複雜很多,畫面的簡潔度跟舒適度跟原來英文的相比,美感就是弱了些。
但日本的設計也是有很多很強的極簡主義風格的,一個大家比較熟知的品牌就是無印良品,在SONY等一干日本國產電器品牌式微後,無印良品打著less is more的Living style brand,最近在席捲中國市場。它的產品上面,沒有印品牌標籤。但標價上有。它的產品設計,採用原木、白、透明或是單一色系的手法來呈現,質樸、簡單大方。把它的產品分開一個一個的來看,不是讓人驚豔,但透過零售空間的主題陳列,瞬間高大尚了起來。它在一片喧嘩設計及空間擁擠的競爭者中,獨樹一格而深受消費者喜愛。但在美國,因為很多其他品牌是走著一樣less is more的設計,所以它並不特別突出。我自己算是MUJI品牌的愛好者,14年spring break去Nye York Soho時特別去了MUJI逛了一圈,但可能像我前面提到了,我已經習慣less is more的購物環境,所以逛完後,並沒有購買任何產品。
旅行過世界這麼多的地方,無怪乎,理想中的旅行,的是去體驗一個新的空間與裡面人類不同行為產生差異造成的文化差異。透過感官的體驗,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空間,影響著建築、設計、人類生活模式等等的一切一切。當去掉空間的差異後,人類的思想以及行為會大幅改變,那時,或許是新世界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