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籃球微信群炸鍋,大伙沸沸揚揚的在探討一個話題:”中國有十四億的總人口,三億人關注籃球,為什麼籃球沒辦法打的像美國一樣好?”
參與這個話題討論的人,有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受過中西方籃球訓練的美裔華人、在做籃球訓練的美國人、以及台灣及香港人等等。
在亞洲,尤其是中國,小時候在寫長大後要做什麼的職業時候,你幾乎不會看到小孩寫職業運動員。
為什麼?
因為你看不到光明的未來。
在一個十四億的人口內要透過體育來當成職業,不僅要有過人的體能跟身體天賦, (以概率來說,畢竟大多數人的身體跟體能條件都是一般。) 你還要可以忍受千篇一律的枯燥訓練,以及身體受傷及心理調適的磨練。
林書豪最近回台灣就提到,如果未來他有孩子他不會讓他們去打NBA職業籃球。太苦了!被媒體用放大鏡來檢視自己場上表現的一舉一動,打不好或是面臨低潮還要自己收拾好情緒,用正面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大眾,非常不容易…。
美中籃球差異及願景
在跟微信朋友討論後,基本上有幾點,是造成基礎籃球的實力差距所在。
1. 居住密度跟每人所能使用的籃球設施。中國跟美國的地理面積大致一樣,但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四倍。每個孩子成長中能夠使用的運動設備是極其有限的。舉個例子,以前在美國想打個球,去附近的YMCA一次交十元美金就可以在室內有空調的體育館打上個半天。很多時候體育館還是空的,可以自己一個人練習基本動作。在中國,孩子必須要跟別人分享外場(室外籃球場),且一般都是打半場四對四,較難做自我籃球訓練。全中國知名的廣州天河運動中心,最近就有一半的場地被拿去做停車場用,曾經傲視全中國的天體22球場都已如此,試想孩子如何在其他地方自由開心地打球訓練?
2. 教育體制。在中國,教育體制不鼓勵孩子將來成為職業籃球運動員。也是最近幾年搬到中後才有近一步深刻的體認。孩子要承受的課業壓力太大了。一個考試動輒幾萬人一起,從小孩子被教育要好好讀書出人頭地,下課補習、跑去玩體育會被叫做是不務正業。鮮少有家長會鼓勵孩子去認真的思考把籃球當成未來的職業。在五育教育相對較均衡的國家例如美國,很多孩子從小就玩不同的運動。家長深信運動教育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書本上得不到的東西。例如團隊合作、團隊領導、飲食作息自律,還可以透過打籃球交到一輩子的朋友。我在美國很多好朋友都是在球場上交到的,他們畢業後現在也還從事著不錯的工作,這點差異挺大。
3. 未來職業發展。這點在姚明上任籃協主席後中國有著飛躍式的進步。他把美國職業化的選秀、訓練那一套搬來中國,讓更多想要靠籃球為職業的人有希望靠打球維生。試想,小時候長大的未來志願裡,有多少孩子可以收到父母的支持來靠打籃球維生?籃球員的願景在哪?那條往籃球員發展的道路上,孩子能夠有多少的學習是能夠讓他有”獨立且多元思考”甚至養成第二專長的能力? 相比相對應產業發展成熟的美國,這方面中國的機會少的多。但在一個進步的道路上。
HBL、CUBA、CBA、SBL、ABL、AAU、NCAA、NBA。這八個名詞充斥著我最近的生活。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比較大的差異是CBA跟SBL正處在一個相反的發展階段。一個有魄力有能力的人在搞籃球,會讓其他人看到未來,連動效應是會讓更多的非籃球相關人士、甚至家長等去看到打籃球所可能得到的未來。CBA發展到今天,可以說是亞洲最好的籃球聯盟了,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期待看到更多的精彩。但在台灣的SBL則是不進則退,讓人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