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2021年的第一個月即將過去。新年:美國新正副總統就位、上海病毒區域爆發、疫苗施打有效無效熱議、東京奧運探討延期到明年。
對2021年有著很多期許,但似乎跟2020年相似,依舊充滿著濃濃的不確定性。
從商業角度的演進來看,歷史總有著驚人的相似性。最近細讀著前阿里巴巴前集團副總裁Porter Erisman (第一個美國員工)寫的”全球電商進化史 – 新零售浪潮中,被裹狹還是崛起?” 這本書把過去兩百年來人類的零售商業模式,從中西都市化的演進,到歷史文化、城市發展、經濟與國家民情等,有一個全方位的解析。所謂消費者行為,都跟上述息息相關,這本書堪稱我近期看到最全面、最淺顯易懂的零售商業書籍,大推。
書中提到的優質內容太多,但其中一個點是,2016年後,中國電商的發展在生意上正式超越美國,這個成長曲線的坡度差異,將伴隨著國家經濟增長跟消費者手機黏著度,只會更大。中國甚至東南亞一代的電商市場商機,轉移世界的經濟重心佔比。十年二十年後的世界,會跟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商業秩序,很不一樣。
昨天去了上海第一間Costco,在美國學校旁邊,原汁原味,好像回到美國逛超市。第一個感受就是,一個大型商場 (large concept) 的場景帶入感,讓你在購物有著那種在線上滑手機瀏覽網站所無法得到的身歷情境體驗。問問Costco朋友,全球前十大生意最大的店,包含台灣、韓國、上海,有五間以上就在亞洲。上海店世界第一營業額。在視線都聚焦在電子商務、線下零售一片哀嚎的情況之下,Costco在上海的成功經營證明,消費者需求還是在那邊的。

那小型的零售店鋪 (small format) 在電商鋪天蓋地的襲擊之下,又該何去何從呢?Costco購物完回家之後,車上的大家熱議了起來。我試著connect the dots。想起了一個全台灣人都非常熟悉、卻忘記它可能是全世界最先進的小型零售店 – 7-11。7-11源於美國、但在台灣因為成功的neighborhood service model ,讓它發展成不僅僅是一個零售店的存在。它融入你的生活、食衣住行、方方面面,不誇張的說,它是你最好的鄰居。它擁有超級便捷的 O2O服務 (online to offline / vice versa) 而且它一直忠實地聆聽消費者的需求,R&D (research & development) 最超值的在地服務。此外,統一企業在台灣的食品飲料產業有著很高的份額,非常暸解消費者,更強化了它與7-11整條產業閉環的強大。
我想,人生是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之下去觀察、感受、研究、分析,然後把自己放到不同人(以我的職業來說,就是消費者)的位置上去想像他們的需求吧。
最近迷上奇耙說,之後再把一些想法分享出來吧。
不論今年過年在哪,身體健康第一。
話雖如此,我還是超想跟台灣的家人狂吃兼打牌啊啊啊啊啊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