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非常喜歡逛書店,從中找尋靈感,並且買書的人。
這個嗜好從小時候就開始。七八歲的時候我搜集了全套的聖鬥士星矢,裡面的人物、天馬流星拳、聖衣等如數家珍。
十歲左右開始打籃球,買了灌籃高手全套、灌籃少年、少年籃球夢等都有買。大了一點開始買籃球雜誌,台北的家裡有一面書櫃,算一算三四百本應該有吧。以前被老媽丟掉的漫畫不算的話。
以前超級愛看漫畫,小時候看漫畫不知道為什麼都會被老媽限制,說我浪費錢。但長大懂事開始工作後,才了解到分鏡、mood board等這些東西的基礎,其實是從小看漫畫接觸並學習的。在大一點才了解原來日本漫畫可以輸出成電影、電視劇等不同形式,有一整套產業鍊並且是一個很龐大的商業體系。
所以我以後絕對不會阻止我小孩看漫畫的。(老媽表示…)
二十歲之後,除了籃球之外(已經無法數有多少相關的書跟東西了),我該使接觸更多元的閱讀。主軸是商業、運動、以及美學。以產業來說:商業、文化、建築、人、生活、空間、設計、球鞋、植物、日本、經濟等為主。
最近尤其對於文化與空間的探索特別感興趣。
大點規模的,例如Monnocle出了一本書:How to make a nation. 一個國家的建立。再來從一個城市的建築景觀規劃、到街道、再到室內空間、細節的佈置、再到一個定點的深度使用者場景等等。VR / AR / Metaverse等等。
簡單說,就是 人 x 貨 x 場 這個零售的三大詞所圍繞起來的延伸閱讀吧。
在Metaverse蔚為潮流、虛擬空間很火熱的今天,我認為從實體空間去思考、體驗、沈浸、並想像、然侯再去定義新的空間裡面人類所認為有物理及娛樂價值的東西。
一切想像的起點,其實是從日常生活的片刻開始。
今天想分享一些我覺得有意思的關於居家(Living) 有關的書籍:

翻了很多遍、很實用的居家工具書,裡面鉅細彌遺地提到一個家的要素要如何去規劃、營造。特別是關於人跟家具的空間比例。例如電視要放多高、沙發要放距離電視多遠等等。居家空間的建立會影響關係的養成與凝聚。記得之前有個youtube影片,主人說搬到開放式廚房寬廣的新家幫助家人增加做菜的情趣跟時間等。


在2020年疫情於台北南港的蔦屋書店買的。看了好幾遍,超級喜歡封面這個家的風格。這本書是探訪16位活躍於藝術圈的各類型創作者的居家環境。自己身為需要大量創作的創作者,去理解這些人們對家的理解與如何去搭配,非常的有趣。感同身受的是,書中的家都位居日本市區,跟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相似,很有參考價值。




今天先介紹到這邊吧,太多書了,說不完 (攤手苦笑)下次再細聊其他有趣的書吧!
寫到這,我想借一段以前同學Vincent創立的狂人日誌來結尾:MadVnz – 歡迎來到狂人日誌, 僅獻給所有試著在這個數位化年代, 惦記著,堅持著那份對純粹機械無止盡熱愛的熱血車狂們.
我想說的是:在這個資訊隨處可得可丟的數位化時代,但願我們都能夠找到那些有價值、有溫度、並且可以在心中留下重量的書籍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