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个疫情盛行、兴国路上空空荡荡的星期六,法租界整齐划一的街道与三月换季的树木枯枝让道路显得格外冷清。我们三人相约在徐汇的一间老牌泰式fusion,四颗星半的大众点评,舒服的室内装置与绿植,期待一个舒服的谈话。
十七度的凉爽天气、搭配此起彼落的法语、英语、与普通话,让坐在二楼靠一棵大梧桐树下的我们,有种置身在欧洲的错觉。
疫情当前、闲不住在家地堂食,谈论诗与远方,空气中充满了不安、焦虑、与冲突,但却因此而产生了无与伦比的深刻,与比日常更细致的真实。
香气满布味蕾的雷司令,几杯下肚,我们三人兴高采烈地聊了起来。
“为什么来上海?”
“打算在上海待多久?”
“五年后你可以想像你自己在这里的样子吗?”
“我发现自己跟六年前的我很不一样!OOXX!”
叽叽喳喳的仿佛旁若无人的大笑,内容却是直达核心的灵魂追问。
“诶!我觉得上海的婴孩生育率应该跟养猫生育率达成黄金交叉吧!”我戏谑式地开了个玩笑。身边越来越多单身女性养起了猫,不养还好,一养不可收拾。男友是什么概念?可以吃吗?不如养宠物 (或植物) 好了…。更听话又可爱,还不会偷吃,多好…!
我们彼此戏谑对方的成长与想法,但却也产生了一些共鸣,从思想上、从未来思考上、还有,从地理位置上与未来想要过的理想生活差异等等。
“我觉得真正的女性主义,应该是不需要跟任何人align,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表达自己的诉求,不用说前提 – 因为我是女生…等。”她皱眉头地认真说着。
“那些生活中的种种,例如洗碗分配,做家事等等不应该因为我是女性,而有 义务 去做这件事。因该是平等且自由分配的。”我们聊到。
“诶!那个你身边的美国MBA台湾好友C小姐,是我对自己未来四五年后待在上海所想像的憧憬。如果我继续留在这里打拼,我想成为她的样子。”她说。
“她估计不记得我,但是她独树一帜的清爽风格,尽管只有一面之隔,让我印象深刻,令我向往。”她接着说。
然后我把这段话跟C小姐说了。
“诶~我只是懒的出去social…。” C小姐说。
微信一头的我露出了浅浅的微笑。
一年还是二年后,疫情前还是疫情后,请记住你最真实的样子。
清醒的脑袋,自由的灵魂,创意的思考,热爱生活的勇气,与不顾一切追求理想生活的无惧热情。
举起酒杯,摄氏10度的冰凉雷司令划过味蕾,一秒间脑中画过的是七年前刚来广州的自己 – 无比稚嫩、无所畏惧。
时过境迁,成熟了、受伤了、圆滑了、看开了、老了、事故了,但请不要忘记那个最初来到这里的目的。
痛苦会过去、美会留下 ;
疫情会过去、我们会成长。
跟着这个城市的步伐,
上海,
一起努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