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被隔离了吗?”
“你是决赛圈的选手吗?”
“恭喜 喜提48小时。”
过去72小时上海市朋友圈最火的话题,你住的小区被隔离了没?
以前在台北的问候是 – “你吃饱了没?Did you eat yet?”
在马里兰的周末是 – “我们山上见!See you on the mountain.”
在海南是 – “海上见!See you next wave!”
本周的上海 则是 – “你小区隔离了没?Is your compound locked down yet?”
微信群里的互助群,大家给彼此打气,一起度过这个没有自由、没有烟花、共体时艰的时刻。
2022的三月,有种2020+2的即视感,并且,短期内这种且战且走的模式,还看不出未来有什么明显的出路。
跟朋友讨论聊到,我们都对所谓的”清零政策”,抱持着怀疑的态度。原因无他,人口基数破十四亿,要达到零的目标,有点不太现实。而邻近国家如新加坡、甚至西方国家的经验,已经有实际状况可以借鉴,根据不同的scenarios度过好几个不同phase,到今天,基本我看美国的朋友,得过COVID-19的都是快速复原。原因无他 – ”和平共存”。
关键字:国产 国外疫苗、接种率、致死率、医疗承受率、人口基数、经济健康指数。
“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微信群内的讨论瞬间冷却且沉默了下来。
时间快转,新疫苗研发完成,外国高效疫苗引进、全民接种、病毒变异,冬季来临,病毒盛行,然后一年又过了,时间快转,2023的春天,我看不到回台北不用隔离的时间表…。
“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吧…。” 我们的结论。
社群取暖 放大开心指数一百倍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非常艰难的时期,还有一些不同的朋友会寒嘘问暖。其实隔离最大的問題是把一群人关一起,关久了,会闷出气,毕竟一家口子的情绪需要一个出口,但是没有空间可以出去发泄,也挺难的。
有个经验可以分享,一个呢,是多做运动,2020年在台北关在家时,那时跟同事在云运动比赛,每天卯起来做俯卧撑、仰卧起坐、还有squat,这些动作的好处是可以在小空间运动,而且也可以消耗热量。两个月后我体脂肪降低了。
另一个心理上的小贴士,就是要多跟朋友打屁,有事没事云一下,云聊天、云喝酒,啥有的没的不开心的都说出来,世界也没这么难。
然后,重点是在艰难的时刻,生活中99%的困难时刻,那硕果仅存的1%的小确幸,要无限放大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辛苦了所有疫情下的勇士。
Cheers mate!
干了这杯,生活继续过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