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假期,居家隔离过了一半。
屋子里很平静、朋友圈很躁动。
六小时后,中国全国各省支援部队动员,比照武汉封城当初的规格前来上海,展开雷厉风行的救援行动。
讲真,我看不懂,为什么一定要清零?
动机在哪里?
- 疫情发生两年后的今天,美国一共有8千万人感染,近乎1/4的人口,在全民的医疗知识普及与妥善的疫苗施打后,现在社会已经不惧怕新冠。
- 中国人口基数十三亿世界第一,拥有千万人口的一线城市人口密度也居世界之冠,清零,这个机率是多高呢?试问,可持续性?背后的成本?为什么?
- 新冠疫情发生最严重的2020年二月,我人在台北,那时美国Donald Trump执政,纽约沦陷,纽约州长每天记者会,用PPT说明数字、趋势,让社会安定不要慌。川普则是一惯地维持他的强人作风,利己主义优先,科学?再说吧。我生平第一次,见证如此荒谬的leadership,但这让我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所活在的现实。然后Don’t look up 电影加强了我对白宫的理解。当然我理解里面的娱乐成分。
- 2020年的二月底台北,老妹想去找在英国工作的表弟,去伦敦看剧。那时病毒没有传到欧洲,但我很担心且有股预感老妹如果去,疫情若爆发人生地不熟,加上没有当地医疗保险,会很危险,劝她取消念头。果然,没一周义大利就爆发,世界之冠的8%死亡率。英国也中镖,月中,总理 Boris Johnson说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八字诤言,提倡达尔文的自然淘汰法则。舆论几乎要把他骂到翻,他自己一度也中症。
- 2020年二、三月世界大乱的时候,有一个思路清晰、头脑冷静、面对灾难不慌不乱的领袖出现了,她是前德国女总理 Merkel 梅克尔。在最重要的灾难时刻,她冷静、务实、诚实、透明、充满共情能力的演讲,让我重新刷新了对灾难的危机处理以及leadership的认知。(点击Youtube影片观看她的演讲。)

- 2020年二月的台北,防疫的领袖是陈时中,每天开记者会,报告疫情数字,科普民众对疫情的认知,那阵子的台湾防疫,是世界的模范生,数字非常好看,对比人口密度同样高却已破防的新加坡、日本、以及南韩,世界各国纷纷好奇台湾经验是什么?三月底离开台北回到上海的我,透过媒体跟家人得知台湾的疫情在稍后破防,但到2022年的今天,基本疫情已经控制下来趋于稳定。
- Zero to one的作者Peter Thiel说要看中国的当代经济发展战略,其实就是”仿照20世纪美国的经济发展,只是速度浓缩成20年的超高速发展。”2000年后中国直接跳过个人电脑进入手机时代,2015年后,互联网更因为科技巨头的垄断、人民超高手机网络使用率、以及使用的人均次数,中国互联网一跃,成为世界的领航者。试问,那过去这两年的世界抗疫经验,中国学习到了什么? 疫情當前,什么是优先级呢?
- 中国的独特性。国情、文化、以及政府的不同,是让全世界非居住在中国当地的人,所无法理解的。中国非常独特。2013年一月因为MBA比赛business plan,我这辈子第一次到中国,去了北京,跟北大MBA商学院学生比赛。有一个参观让我印象深刻,去了趟律师事务所,里面的人提到了中国法律对互联网公司的政策,包含禁止,例如facebook、google。局部开放、以及全面开放。目的是保护以及扶持中国当地公司的发展。对比2021年发生的BCI以及之后冬奥安踏体育的大放异彩,中美差异及微妙此消彼长的关系,可以理解。
- 正是因为国情的不同,让中国抗疫产生了很多不同的声音。三月之前的上海,甚至是中国整体,感染人数控制以及死亡率都相对好看。但在Omicron来袭后,三月的上海防线迅速地瓦解,直到今天世界第五大城拥有2600万人的上海,不得已进行了各式各样封城的举动:网格、鸳鸯锅,到前几天浦东浦西一起全封了。深圳封六天损失了六百亿。上海呢?说是4/6会开放,但这个损失难以估计。
古往今来,学习世界历史的意义在于,前车之鉴,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学习、对照、并且解读、拟定未来战略。从商业的角度,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不同公司透过pilot、test & learn、最后scale。
但我看不懂的是,一个病毒,在全世界其他国家经过两年的抗疫后,认清现实、选择”和平共存”的新冠,甚至是人口密度最高、容易传染传播的东南亚国家如新加坡,都选择此战略,中国执着于”清零”的目的,与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没有容错空间的战略,可持续吗?
经济减缓、社会动荡、错误认知、医疗资源崩溃、人民生活痛苦指数上升,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相信都可以理解。但”坚信清零”到底是为了什么?
如果全世界其他60亿人面对新冠的认知是流感的后遗症,致死率极低,但必须施打疫苗,在家好好休息。那对照所有生活在中国的13亿人口的我们,所面对的这一切,从最初的战略目的与对整件事情的认知,就已经与全世界不同了…
抗疫的目的与初衷是为了让人民安定的生活…。
真心希望,短期来看,能够科学看待疫情,普及病毒教育与建立正确认知,让社会免于恐慌。
同时,短中期与国外接轨,针对中国国情的特殊与需要的资源,采购国外的疫苗,然后之后针对性地去进行施打,并着手相关配套措施。
期许社会安定,大家能够幸福地、免于病毒恐慌地,生活下去。





Thorny topic, isn’t it?
我不知道什麼是更痛苦-隔離檢疫帶來的痛苦、執行清零不力帶來的痛苦、還是面對死亡的痛苦。我沒有經歷個死亡帶來的痛苦,但我身邊有不少人因疫情而失去親人、愛人、朋友、同事。而他們經歷死亡的經歷,都非常痛苦。我不敢說不能上街、不能去健身房、長期要帶口罩、搶菜、強檢、是否比目睹家人掙扎、死亡,更痛苦。
另外,如「與病毒共存」這樣的口號,並不全面。因為此口號的「後半句」,就是「與不必要死亡(excess death)共存」。「清零」的後半句,就是「一條命都不能少」。所以我不知道糾結這些口號有否意義。我反而認為更有意義的討論,是集中協助和要求當局大幅度提升減少不必要死亡的執行力,務求創造世界第一的、最人性化的不必要死亡控制策略/例證。
我不敢恨清零,但我痛恨策劃和執行清零的人的低水平和懶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