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好幾個有意思的深度談話,發生在自己身邊老朋友的、之前談話留下來的、以及看影片產生共鳴的。
30歲後,尤其是35歲之後,越來越多周遭的人叫我大哥(或大叔),一開始不習慣,但前陣子在天母運動公園看人打球,看到場上16歲的美國學校學生,再看看自己,確實,是個大叔的樣子…。(摸摸臉上的皺紋)
但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大叔越活越好、越活越迷人、越活越有質感,並且讓人嚮往。
余文樂全紀錄官方頻道 Inside Out Season 2 | EP.05【好久不見吳彥祖】
Inside Out 是余文樂四十歲後,有感於二十年的演員生涯都在演別人,開了自己的youtube,真實地自我表達,說他想說的。目前到第二季,第一季可以看到他在台北的家庭、工作、私人生活。第二季,Porsche贊助拉拔到紐約,影片質感跟說故事的角度更加寬廣、大氣。
而我想說的這集,是超級迷人大叔,吳彥祖跟余的對話。
40分鐘的對話,從吳搬回Bay Area去當賽車手,到早年香港拍片的高壓環境歷練、數位時代前的膠卷高成本高壓精準拍片、再到他們分享的價值觀、人生觀。談話細節可以看影片,想說的是,47歲的吳彥祖,沈穩、內斂、大氣、成熟。訪談時細細哋聆聽每個問題,眼睛直視對談的人。在華人世界裡,除了帥氣的臉孔外,他就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型格大叔。
結尾Daniel談到,每個人的path都會在不同時間背景下有不同的選擇,余文樂很聰明,小他七歲,會跟他聊一些Daniel當初在美國買房、生活等等的經驗,他想透過學習、吸收別人的經驗來對他跟他身邊的人做最好的決定。
另一個印象深刻的是香港人的hustle精神。兩個在香港演藝圈黃金時期待過的人,不約而同的都是”hustle”類型。對自己要求極高、不停的去push自己成長。我自己身邊有很多優秀的香港同事、前輩,一直以來都在思考為什麼他們會如此優秀…。高度自律、努力學習,他們倆的對話間接解釋了我一直以來對香港人在華人市場仍保有工作上優勢的原因。
最後吳也有說,數位時代,容易讓人忘自己的工作本質,你是要當演員、藝人、還是youtuber、instagramer,要想清楚。藝人不一定等於演員。不要忘記本質,基本功要做好。


第33屆 台灣金曲獎頒獎典禮 雜感
非常喜愛的歌手Tanya 蔡健雅成了這屆的最大贏家,上台拿獎到手軟。她在拿到最佳專輯的時候說,我們身為歌手,都是storyteller (說故事家),把我們周遭的每一刻、激發靈感去記錄下來,寫下更多動人的作品。

在Web 2.0發達的今天,只要有一隻數位手機,基本上你就是一個創作家:發影片、圖片、文章。創作門檻跟成本極低。而越來越多的數位頻道也讓觀眾對內容的要求更大、製作水平要求更不拘小節。一個有趣的觀察,我發現台灣人在Facebook跟Instagram上面,比起香港跟大陸人,更喜歡去自我表達,更愛寫小作文,也更感性。
很久沒看金曲獎,對台灣新的歌曲往往都是在純K(中國的KTV)裡面看到年輕人點播才看到。例如頑童MJ116的新歌等。但這次金曲獎,我很認真的把長達五小時的節目,給重點地看了一遍。
我很訝異羅時豐竟然成為金曲獎的主持人…。有好幾個場景我看了是有些尷尬。
黃宣大膽的造型與強大的氣場,則讓我認識了這位極具創作表演天分想法的超級新星。
關於現場演出,我想說,韋禮安、徐佳穎、艾怡良、9m88的表演太棒了。
徐佳穎跟艾怡良的合作,完全可以開演唱會,八分鐘的合作,流暢舒服,你敢不敢這首歌我後來聽了幾十遍…。
而韋禮安切換身份去詮釋不同歌手每一首歌的現場唱功、舞台表演、觀眾互動,讓我看的起雞皮疙瘩。

這些2010年後的歌手,也成為台灣樂壇的主力軍。給2012年後就不定居在台灣的我,好好地上了一堂音樂課。
想說的是,音樂是聽力,五感裡非常重要的一環。而關於聲音所衍生出來的產業,非常龐大。背後關於觀察力、感受力、創造力等這些從小到大沒有被編在教科書裡面的能力,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在產業轉型、越來越多工作可以被AI取代的今天。創作跟感受力是不會的。而台灣在這個領域方面,有很好的土壤、很大的空間去讓創作者去嘗試、揮灑。
期待更多優秀的說故事家可以推出更多的好作品、感動更多的人。
你的故事,是什麼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