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快閃高雄28小時幫好友T小姐&他女兒慶生。我們都base在上海,但因為中國疫情管控短暫地回到台灣。我在台北,她則是在高雄。
去年在上海幫她一歲女兒慶生時還有一堆朋友,今年兩歲,只有我一個非親屬在旁邊。2022年因為疫情管控、航班熔斷,讓以往90分鐘桃園上海的690公里直飛航班,變成了困難遙遠的距離。
慶生席間,因為人不多,我們得以聊了很多,有些發人省思、直達內心深處的談話,讓我印象深刻…
生命保存期
T的先生G是個超級nice、個性內斂體貼的華裔美國人,七年前因為想學中文,在幾乎沒基礎的情況下,從西雅圖搬到了上海。沒想到一來、就結婚、成家立業、定了下來。
他告訴我,有了女兒後,他花最多時間思考的事情是”immorality” (永恆生命) (我們是用英文對話)。他無法想像,生命會有終點這件事。一想到自己跟女兒以後終究會離開人世的事實,對比現在健康活蹦亂跳的兩人,他就很難接受…。他也開玩笑提到,嬰兒出生後前六個月就像是potato一樣,只負責吃、睡、哭,不會給太大的回應,很多時候照顧起來挺氣餒的。(兩手一攤貌)
對於他深刻感性的發言,我點點頭沒多做回應。對於生死、新生命的認知、以及家庭的想法,我有思考跟體驗過,但並沒像他如此深刻…
這次返台,身處在350萬以上60歲高齡人口的台灣 (約莫佔全人口16-17%),加上我的住所對面有個大公園,常常有老人在那邊活動,確實感受到不同於上海年輕快捷的生活節奏。在一整天亞太、美國高頻不間斷視訊會議的空檔,去公園走走十分鐘,看看老人,慢下來,抽離休息,也有不同感受。
Beta 產品週期管理
因為G是產品技術出身,我們也聊到最近Silicon Valley的裁員與低迷。身為Apple愛用者的我們,聊到了產品管理。
Geo: ”Apple的產品很好用,從使用者的體驗出發,把非常複雜的科技設計,最大程度地簡化,方便消費者使用。”
Gra: “真的!像是Air Pod,當初剛發售的時候,大家都在笑、看衰。沒想到短短幾年,現在耳機線看起來像是上個世紀的發明。”
Geo: ”我自己在做產品,我知道這個有多複雜、困難,有非常多的決定要下。兩個無線耳機,需要卡緊耳朵不脫落,穿戴舒適、然後點擊可以調音量、上下首歌等等。把人們使用耳機最注重的事情,用最簡單易懂的操作方式給呈現出來,其實非常不容易。”
Gra: “非常同意!Apple在user experience方面真的是game changer。破壞式的創新,常常一進入那個產業,就完全顛覆了該產業的既有規則,迅速獲得消費者支持同時,也保有了原先的品牌特色與堅持。”
Geo”但有件事情我不是很喜歡,就是iPhone出好幾個版本這件事。以前一代就是一代,現在還分普通版本、Pro、Promax等等,Steve Jobs如果在應該不會這樣做,不過出身operation的Tim Cook很會替Apple賺錢就是了。”
Gra”這麼說倒是沒錯,想想其他品牌各種複雜的機型跟名稱,我完全不記得Samsung、華為、小米的最新款手機名稱。越是簡單,越困難。”(攤手微笑貌)
Geo: ”Apple 2007年推出iPhone一代的時候並不好用,她是在推出獲得很多消費者反饋後,才不斷地改善修正等等。”
Gra: “我同意,一代iPhone又重可存容量又小,比起競爭者,那時必沒有非常多的優勢。”(我2007年用台灣國產的HTC手機,美國身邊的同學都非常稱讚其設計跟功能….)
Geo: ”其實科技產品,是沒有完成品這件事。所有新品都是Beta版本,想想如果要推出完美的產品,那根本就不會有推出的一天。”
Gra: ”很同意,最近工作上我們也是一直推崇progression over perfection這個理念。如果事情都要求完美,那在現在這個強調agile working的年代,會跟不上消費者跟競品的速度的。”
人生何嘗不是如此,我們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的去體驗人生,充滿著第一次,新城市、新生活圈、新語言、新爸爸、新工作、新同事、新作息。一切都是Beta版本,不可能一次就做到盡善盡美,重點是如何在每個下一次去學習、改進。
兩個男人聊著聊著,接近晚上十點,34樓安靜的lounge只剩我倆,喝完酒杯裡的最後一口紅酒,結束了談話。
Geo送我到一樓大廳,等車來接的時候,他問我平時幾點睡,我說12、1點吧!他說我根本是大學生作息來著!他現在要照顧寶寶,晚上十點半就累得人仰馬翻躺在床上,早上六點半起床,新的一天繼續跟寶寶戰鬥。
我搭上Uber,微笑地對他揮揮手示意再見。

愛河夜景。
城市定位與轉型
第二天星期天,中午攝氏30度,豔陽高照,萬里無雲,天空藍的很像九月的台北夏天,我一個人徐徐地前往愛河旁邊走走逛逛。
一個人晃了好幾個小時,從高雄港香蕉碼頭,到駁二藝術中心、再到高雄海洋音樂中心等等。我完全被驚艷了!頭一次深度體驗高雄的我,認為高雄的藝術、文創、零售空間等,非常有特色,如果有好的城市定位與品牌宣傳,是很有看頭的。
其中一個時刻,是當我坐在碼頭邊,著看老舊的高雄港漁船,想起了前一天T爸爸跟我說高雄港三十年前是世界第三港口,擁有非常大的貨櫃吞吐貨量。這十幾年因為中國沿海城市如深圳的高速發展,現在世界排名已經掉到十幾名了…。
工業革命之後,世界用倍速在成長。所有大眾基礎建設,都有其劃時代的作用,例如之前看紀錄片,美國數條橫貫東西部的大陸鐵路,從奧馬哈至舊金山,並延伸至中部芝加哥。許多城市成為鐵路交通中心,讓美國經濟飛躍進步。
但隨著新的建設跟科技推陳出新,老舊的一代勢必會面臨淘汰的命運。如何在”老舊不堪用”以及”賦予其新生命力”之間,做出保有歷史、融合新科技、找尋其定位等,是一門學問。
而我在高雄文創特區看到的,就是一個很好的城市轉型的例子。將舊有的港口文化、重新包裝、加入情感、設計訴求、結合在地生活,給與新生命力。
文化是門好生意,我在駁二特區跟愛河沿海一代的規劃看到了很多令人驚豔的文創設計。一個人在港口旁邊閒晃,聽著歌、感受城市人群活力、前方是滿山滿谷的人群,我腦海中想到了昔日在上海西岸河濱中心,跟好友一同野餐的畫面…。
新冠疫情將近三年,中西世界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反應與現狀。歐美現在已經完全不用戴口罩了,而中國,則是處於高度封控的狀態。
希望疫情管控能快快結束。
我想著那些新生命所看到這個世界的樣貌。T的女兒兩歲,在疫情之後出生,她對世界的認識,是在一個個口罩、大白、PCR之下的。
我在想,在我有生之年,全世界的人們會有一同不用戴口罩的一天嗎?

從34樓往下看的高雄港一景。

T爸爸跟我說從前高雄的故事。寬敞的道路,讓我想到北京那筆直的大馬路。

連接藝術特區的輕軌。

用warehouse的概念建造出的空間,在台北的澳洲Wooloomooloo餐廳有很多類似的海港工業化設計元素。

Louisa咖啡在地化真的做得不錯。

運氣很好,在高雄誠品遇到一個在地大叔,特別會拍照,還跟我講解了一下歷史,哈哈!

用海港貨櫃當作設計概念。

點頭如搗竄。

駁二藝術特區的導覽。

親子時間。

一間標榜永續經營的新銳設計師自創品牌。

合理薪酬概念。

立馬想到Pantagonia。

YIRI GOODS 的空間陳列非常棒,刊物大推。

另一個貨櫃再生的設計利用。

沒錯!我可是走了一天呢!

咖啡機展示。

海港音樂藝術中心。多元的視覺體驗,是高雄建築有趣的一點。

好多小孩子在裡面玩耍。

海港一角。

海總是療癒。

因為走得遠、看得多、想的廣,越了解台灣在世界兩百多個國家中,可以產生賣點的獨特定位與記憶點。下次要去哪旅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