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週世界很熱鬧,世足賽今晚冠軍賽、中國新冠政策大轉彎採開放政策、聖誕假期美國朋友陸續回台。寒流奇襲的今天,氣溫驟降到個位數,但新聞裡跟生活中的消息及人員流動,卻格外活躍、火熱。
而確定返滬(上海)的機票行程定下後,我一直在做在台灣剩下的計畫。
一個比較興奮的消息是,會去非洲體驗原始生活。五大洲中,住過了亞洲、美洲,旅遊過歐洲,而接下來要去第四洲非洲,非常興奮、但又有點緊張。但本著always explore的精神,why not對吧?!
扯遠了,回到主題,想聊聊”相對論”,這件事。
這世界,從來不是絕對,而是充滿了”相對”的價值觀、發展史、以及消費者認知。
例如,同一個品牌,相對不同的消費者認知。歐美發跡的品牌在歐美當地有完整的品牌故事跟消費者文化沈澱,透過數十年的內化,跟消費者建立良好的互動與關係,但在亞太及新興市場,則是待發掘與教育的階段。
而這個世界就在所謂的”相對價值”下,產生了價差、以及各式各樣的痛點與機會。
例如在美國,要開一台好車就相對便宜很多,比起台灣跟中國。
要買運動跟休閒用品,美國也便宜很多。
買奢侈品,歐洲便宜很多。
但買民生用品,在亞洲則是便宜很多。
尤其搬回台灣的這半年,格外想念無所不在、超級便捷的淘寶天貓,不僅選項更多,買家評論條數也多很多,比起蝦皮、PC Home等平台寥寥無幾的評論,更容易比較、選擇、做更好的判斷。
另一個有趣的相對,是主流的價值觀,這世界的價值觀很大一部分是在工業革命之後,西方國家大幅度崛起,而二戰後更加深了西方主流思想的傳播。
從媒體角度,一線大城市的傳播價值、媒體數量、品牌投資力道等,都會遠遠地影響其他世界。例如紐約、加州、東京、倫敦、巴黎、新加坡、上海、首爾等等,強烈的城市文化輸出,相對地影響了世界。
從時間軸的角度,K-Pop從2009、2010年後大規模地改變了世界娛樂文化的接受輸出模式、以往感受強烈的J-Pop,從東亞的角度,現在各種被K-Pop取代。工業化、規格化、制度化的輸出,讓我們活在一個相對Korean的娛樂流行文化世界。
韓國對”流量密碼”的掌握,生產了各式各樣賣座的娛樂商品,例如破Netflix世界觀看次數的Squid Game,就可以理解。(Netflix是最會透過數據分析掌握消費者觀影偏好的串流平台。)
另一個更天馬行空的想法,是Marvel黑豹,傳統認知裡,相對落後的非洲,竟然隱藏著全世界最先進的Wakanda,是不是也顛覆你對世界的相對認知呢?
好了今天murmur到這邊,大家穿暖、身體健康,然後Go Messi!Get a W tonight!

Portrait of Hong Kong.
HK was once a bridge between the west and the east.

Portrait of Hong Kong.
HK was once a bridge between the west and the east.

非洲原住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