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一勝七敗,球隊GM請辭下台,觀眾罵聲連連。
過去一個月,桃園雲豹甚至T1告訴全台灣觀眾一件事,這是一個三流水平的聯盟。諸多現象,背後的因果,都值得檢討、反思、甚至細問,為什麼?
1. 季票賣光了,然後呢?從前兩週火熱的觀眾反應,到最近的罵聲連連,請問,雲豹做了些什麼?糟糕的DJ講解、貧乏的現場娛樂體驗、不入流的社群媒體經營、糟糕的PR公關稿聲明,這支球隊,不僅對不起買票的觀眾,整體運營就是一個業餘水平。要賣產品,總知道怎麼做服務吧?
2. 賽程安排,聯盟方面,為什麼會有安排一個球隊週末三連戰呢?五、六、日。Dwight Howard這二十年只有在美國打過一次三連戰,請問聯盟安排賽事的人,在做什麼?球隊方面,之前口口聲聲說每場出賽,怎麼客場沒打,然後上週第三戰又沒打呢?糟糕事前計畫及事後反映,透露的,是低級的操作。GM下台了事,做法也太政治正確了一些。
3. 球隊補強。雲豹隊除了運氣好補到Dwight這一件事情之外,請問還做了些什麼?沒有控球手、射手外線投不進、洋將沒連線。看到Howard一個人運球過半場,37歲半退休的中鋒,我都替球隊感到汗顏。
4. 媒體成功學,no thank you。台灣各大媒體基於台籃史上最大牌的球星效應,蜂擁而至的各種媒體文章,我看了除了搖頭、搖頭、還是再搖頭。我對於所謂的成功學、人生勝利組這種標題真的很感冒。各種低水準的文章,真的不要來傷人眼睛。
5. 台灣籃球發展。兩年半前台灣的自己籃球自己救,經歷過P league +以及T1的催生及透過youtbe媒體的蓬勃發展,盛況空前。但背後該成長的,不該只是擴大的球迷基數,而是球團運作,制度、球迷聲音聆聽及妥善回應,等等。試問,T1球團的成立初衷,是什麼?賺錢?回饋球迷?講永續經營太沈重,但這些球隊到底要什麼?
6. 足球世界杯日本隊學習。日本隊沒有超級球星、有的是一套完整的球員養成、球隊、聯盟上升機制。比足球天份,東亞球員相對平庸,但是透過好的基層體制,再到完整的國內聯盟,讓他們產生出相對平整、良好的循環,然侯可以跟世界列強競爭。台灣籃球在P league + 推出後,逐漸有”職業”、”體制”等樣子出現。但台灣籃球員的天份,在”黃金世代”後有明顯的天份斷層。事實上,也很難再期待同時間有林志傑、田壘、吳岱豪、曾文鼎、陳信安等70-75年次,接近195-200公分的頂級天份出現。但是聯盟可以做的,是培養出下一個陳盈駿、林廷謙等。完整的機制,提升整體籃運實力,所謂職業籃球的目的,不就是藉由更高水準的比賽、來培養出實力更好的球員、然後打國際賽,替國爭光嗎?
7. T1聯盟加油,不要到最後,場上五個球員只做出一個全部觀眾看外國球員、本土球員在旁邊加油、拍手、守開特例的難看現象。
自己的籃球自己救,T1你們加加油。
真的。

球迷要的是什麼,球隊能給什麼?Customers might not always be right, but you have to value their voices because they are not here forever. And when they are gone, what’s left for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