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Sea – Spangle Call Lilli Line
(深呼吸一口氣說) “一直以來都對空間設計衍生出的日常生活模式與型態而深深地感到著迷…。”
因為自己近十年居住在不同的城市,從台灣台北、美國馬里蘭、美國聖荷西、中國廣州、上海,體驗過不同的城市生活。養成喜歡觀察周遭環境的習慣、也喜歡探索所在城市的點點滴滴….。
這本書,激發了我的靈感,喝了點酒,腦子有點熱,想要把一些非線性邏輯的想法寫下來。
純粹的、直接的、沒有修飾的,記錄下來。
Q: 為什麼喜歡逛生活類型的店舖?
G: 其實最早開始喜歡”lifestyle concept”的店是在2008年做報告時寫了MUJI。那時MUJI在台灣開沒幾年,十幾二十幾間店都在台北,我幾乎每一間店都去過。特別喜歡這種簡單卻帶有生活感充滿木質色的店。MUJI的服飾有很多都會有亞麻或是看起來會有一些古著感。這種有一點用過的讓人安心的設計,讓我感到很放鬆很安心。每次去看看有什麼新東西,讓我特別開心。
2015年到了中國生活,大型店舖的興盛與這種lifestyle的概念開始流行。IKEA、MUJI、Starbucks、甚至Nike再到最近的Niko and…都開始把更多”生活的氣息感”傳遞至店舖裡面。讓商品活生生地呈現在使用的情境中,比起冰冷的像是博物館的陳列,讓人更感親切容易接近產生共鳴吧。
Q: 從建築設計角度,深受鄰近國家多元文化影響的台灣,給你什麼感覺呢?
G: 最近越來越覺得台灣跟日本很像。去年底去東京跨年,在東京市區趴趴走,拍了幾千張照片,日本巷內的感覺真的跟台灣很像。從地面柏油路的白色字、到商店街上琳瑯滿目五顏六色的扛棒(招牌),再到一兩個路口就有的便利商店、還有各式日本料理店,真的覺得台灣受日本影響很深刻。
這次過年回來,去了一些地方,例如位於善導寺的捷運站的Simple Kaffa coffee,保留台北老房子的特色,內部翻修利用呈現出古今交融的氛圍也很驚喜。
有一次跟一個美國舊金山回來的朋友去爬象山,下山後就一直在聊一件事,為什麼”台灣有騎樓呢?” 這個建築的歷史來源跟它如何人們居住跟交通有關。印象所及,我在中國日本從沒看過騎樓,所以覺得這個特別有趣。
Q: 為什麼韓國地理位置離中國大陸這麼近,建築設計風格卻一點也不像中國,反倒卻很像日本呢?
G: 這是我2018年過年放假去首爾跟當地好友的話題。首爾的建築風格真的跟日本有點像,琳瑯滿目五顏六色、利用韓國字設計出的招牌 (我覺得日本漢字跟英文的設計搭配是全世界最厲害的,簡潔流暢有創意舒服不拖泥帶水,高級。)很有創意。建築的形狀跟顏色使用也很大膽,逛起來很舒服。問了韓國朋友,他說以前韓國被日本殖民過,連帶這方面的文化有受到影響。 但跟親日的台灣不同,韓國普遍是仇日的。
Q: 中國上海的建築風格呢?
G: 上海,就像是一隻華麗優雅的孔雀。因為以前被割讓給不同國家殖民的緣故,導致上海的建築充滿了濃濃的歐洲氣息。高大上、洋氣,走在法租界的街頭,街頭兩旁佈滿了美麗白色樹幹的梧桐樹,晚上人煙稀少時走著、沒有多餘燈害的照明,安靜而舒適愜意。走在武康路上面,兩旁充滿歷史的建築白色一致而舒適。烏魯木齊中路的朝氣勃勃常常讓我有東南亞的生活即視感。
有個好友在我去上海前說過,“上海奢華浪漫,像是一個喝著紅酒穿著洋裝高跟鞋的女人。“在“魔都”上海生活快四年的我現在回想起來,覺得他形容得格外貼切。她很美、也很壞、她有個性、她不輕易妥協、對品質有所堅持。
不同城市的美在不同時期因為不同外在內在因素而讓我有了新的認識,生活的美、日常的美、建築的美,從一雙好奇探索的眼睛開始。